北京30宗地,是饕餮盛宴?還是指間流沙?

從波浪式的供地節奏向“定時定量”分批集中供地模式的轉換,從未來預期的角度看,再次給市場明確“房住不炒”,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決心。
對于市場供需兩端,均起到了“穩房價穩預期”的作用。
對于房企,相當于開卷考試,減少懸念,今年供地計劃時間鎖定,供地量穩定,不用擔心供地短缺,也不用猜疑后面會不會有更好的地。
對于購房者而言,從集中土地最終成交的價格上,也可以看到未來的房價情況。整體看,可以說供需兩端都不會慌了,買房不慌,買地不慌。
從房企角度看,對房企拿地有哪些影響呢?先明確集中供地與均勻供地的區別:
1、時間集中,今年為3月、7月左右和11月。2、供應頻次固定,一年三次。3、每次供應量可見,一次供應多少塊地清晰可見。
競地的本質沒有變,優質地塊依然受追捧,但“同吃”多宗地還要考量房企消化能力
從形式上看,限制了房企參與拿地的次數,每年三次,錯過機會就等來年。消除了“這次拿不到等下次”的僥幸心理。
若想拿,就集中力量去拿,否則一年就三次機會。另一角度看,一次性供應多宗地,對于房企而言也有的選,拿地更理性。
相對而言,北京城市是眾房企不會輕易放棄的戰略高地,高消費能力,規范的市場規則、活躍的市場交易等都給房企帶來更多利好的一面。
以本質上來說,優質區域的地塊,或者自身條件優越的地塊依然會備受關注,激烈競買。
2020年年報《路線既是線路》中,我們提到目前活躍在北京房地產市場的房企,正在逐漸形成不同的策略陣營,根據自身企業的優勢,選擇參與市場的方式。不同類型的企業,市場參與的策略不同。
有的企業借助自身資本優勢,聯合參股,對所有地塊都進行參與,以規模盈利取勝。有的企業深耕某個或某幾個區域,就針對這些區域的地塊進行集中力量參與。
有的企業深耕某類產品,比如高端市場,他們必然會集中力量深度參與符合高端定位的地塊參與。市場細分,給行業競爭也進行了細分。
即使如此,集中供地給各類企業帶來的壓力仍然不小。
要想一次拿下幾宗(或者說多參與幾宗),可不是簡單拍腦門兒的事,多宗地涉及的資金量較大,承受的市場風險也很大,是一種規模運作行為。
一次參與多宗地,考驗的可是房企的綜合能力了。
首先,多宗地塊競買,資金運用量大,直接考驗房企集中資金運用的能力。
另一方面,多個地塊同步開發(目前環境下,政策不允許囤地,而房企端融資環境的緊張,商品房回款也成為主要資金來源之一,所以也不會囤地),這就直接考驗房企運營計劃能力+銷售能力等后期運作能力,拿了多個地塊,有沒有匹配的“多項目同步運作”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地塊選擇上,如果決策不準確,判斷失誤,造成多宗高成本拿地,可能就要承擔很大的資金風險,甚至直接考驗企業資金鏈。
夯實“市場基本功”,精細化研究,才能有精準化決策判斷
投資決策的準確或地塊價值的預期,源自企業對北京房地產整體市場走向和宗地區域市場的正確認知。
短時間內,對幾宗地塊,甚至幾十宗地塊的快速準確研判,需要北京樓盤運作經驗和對當前市場形勢的準確把握。
集中出地,分布各異,即使對于深耕北京區域房企而言,也可能會有陌生區域的宗地出現。
而對于新進京房企或者說北京開發經驗少的房企而言,同時對多宗地進行研判,更是一場硬仗。
目前,北京房地產市場的發展現狀看,更需要房企對北京整體市場或者新區域市場的把握精益求精。
多年的發展,北京城市和北京房地產市場已然發生了深度的變化,可以說更“精細化”了。每個區域,甚至每個細分板塊都其獨特之處,特別是六環以內的區域,更是價值各異。
從首批集中供應的30宗地看,有20宗地在五~六環之間,先不考慮宗地自身屬性等因素,就市場層面而言,東南西北都是價值高低不同。
北京第一波集中供應30宗經營性用地分布圖(五~六環間)
拿東北區域和北部區域為例,僅從新房房價、土地成交量兩個指標看,就可以看到兩個區域市場的差異化,很難泛泛的論斷在哪個區域拿地更好,或者說哪個區域的宗地價值更高。需要更多和更精細的市場分析,才能得出一些判斷。
新房價格對比:東北五~六環間新房均價大多在6~8萬元;南五~六環間新房均價大多在4-6萬元間。
東北五~六環間土地成交量情況,最近成交土地為2020年,近十年成交量較大。
南五~六環間土地成交,最近成交為2019年,近十年成交量相對較少。
在看另一組數據,調取近五年內五~六環間各行政區域商品住宅的市場供銷情況,以大興區為例,明顯可以看出供銷量均較大,存量也處高位。
而朝陽區,似乎處于一種供銷平衡的狀態,完全是兩個特征的市場。
注:數據調取為2016.01-2021.03,數據來源:e.bjfang.com
上面只是舉幾個市場指標的例子,說明市場分析的精深程度對宗地價值判斷的重要性。
這些市場數據將對我們的宗地價值判斷產生影響,拿地投資決策產生影響。
這里要強調的是市場數據的準確性,如果支撐我們判斷的市場數據依據不準確,那將很可能導致我們的判斷失誤。
具象一下,判斷依據準確的房企,市場研究能力強的房企,可能在競地現場舉牌底氣足一些,底價相對高一點(僅從宗地市場價值判斷來分析)。
今年行業談論更多的話題,是“精細化”管理,市場環境要求我們走向規范化和專業化。另一層面,很多房企也提高了市場研究的標準和要求,特別是對北京房地產市場。
最后,附件第一波30宗地的簡單細況分享給各位,思考的是我們到底能拿到幾塊地呢?是饕餮盛宴,還是指間流沙?畢竟這波地看,大部分都是香香的。
30宗地特點,除房山共有產權房地塊外,其它均為不限價商品住宅地塊;純商品住宅地塊均設定地價上限,達到上限后競爭政府持有份額或公祖房面積或投報高標準商品住宅建設方案投報程序。第一波30宗地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