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引領城市未來發展
房地產市場發展一直與城市建設和發展緊密相聯。過去20年,在房地產推動下,北京經濟發展迅速,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已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但也暴露出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如大城市病問題突出等,同時還要迎接新時代新形勢賦予的新要求,城市發展面臨深刻轉型。
在此背景下,《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出爐,緊緊圍繞“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一核心問題,詳細描繪了首都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新藍圖,成為城市發展的新綱領。
1、順應時代要求,新總規重塑城市發展路徑
直面北京發展過程出現的問題,落實新時代中央對首都發展一系列要求,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以下簡稱新總規)出臺,明確北京城市發展新路徑,詳細描繪未來藍圖。與歷史上各版總體規劃相比,新總規具有鮮明特點,主要有五點:
? 落實“四個中心”戰略定位,把握好都與城的關系
新總規明確了“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定位和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發展目標。
推動北京發展,最重要的是牢牢把握好“都”與“城”的關系,緊緊圍繞實現“都”的功能來謀劃“城”的發展,以“城”的更高水平發展服務保障“都”的功能。
落實城市戰略定位,就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著力提升首都功能,有效疏解非首都功能,做到服務保障能力同城市戰略定位相適應,人口資源環境同城市戰略定位相協調,城市布局同城市戰略定位相一致。
? 首提實施減量發展,促進城市發展方式轉型
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硬約束,切實減重、減負、減量發展,實施人口規模、建設規模雙控,倒逼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城市功能優化調整。北京也成為全國第一個推行“減量”發展的城市。
具體表現就是新總規提出很多“減”和“降”,以及其背后隱含著的 “增長”與“提升”,主要有八個方面:
? 積級回應民眾關切,聚集解決“大城市病”
新總規以北京市民最關心的問題為導向,集中聚焦人口過多、交通擁堵、房價高漲、大氣污染等大城市病治理,從源頭入手綜合施策,對治理大城市作出了相應規劃安排。
-
標本兼治,緩解交通擁堵
-
完善購租并舉的住房體系,實現住有所居
-
著力攻堅大氣污染治理,全面改善環境質量
-
放眼京津冀,謀劃首都未來發展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圍繞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這個首要任務展開的。新總規提出疏解非首都功能,疏解到哪里去?
如果僅僅從北京本身考慮問題,首都發展會面臨太多的局促。因此要跳出北京,站在京津冀廣大區域的戰略高度統籌謀劃發展,瘦身健體。這也符合了世界上許多首都,特別是大國首都,解決首都發展和城市發展的矛盾所采取的這種措施。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北京要帶頭辦好幾件大事:對接支持河北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推進交通、生態、產業三個重點領域率先突破;加強交界地區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管控;全力辦好2022年北京冬奧會,促進區域整體發展水平提升。
? 實現多規合一,一張藍圖繪到底
我國的規劃體系十分龐雜,由于各個規劃出發點不一樣,目標也不一樣,體現在具體的空間規劃上有可能出現彼此矛盾和沖突的地方;體現在具體項目實施上有可能出現有的規劃支持、有的規劃掣肘的情況。
要消除“多規”的矛盾和差異,就要建立統一的城市發展目標、空間坐標體系、建設用地規模、建設用地邊界線、空間管理及項目庫,實現“一個城市一個空間、一個空間一個規劃”,實現“多規合一”。
實現多規合一,要全面建立多規合一的規劃實施管控體系,以城市總體規劃為統領,重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統籌各級各項規劃,實現底圖疊合、指標統合、政策整合,確保各項規劃在總體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間配置上相互協調,在時序安排上科學有序。
2、堅持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新總規實施更堅決更有保障
新總規科學合理,目標明確,執行路徑清晰,對城市發展極具指導性,但是“三分規劃七分實施”,要想城市發展好,關鍵還要看實施。
如果規劃實施和規劃編制脫節,既削弱了規劃的科學性、有效性,又導致規劃對城市發展目標的引導和剛性管控作用不足。
中共中央國務院對總體規劃批復中強調“要堅決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明確總體規劃是北京市城市發展、建設、管理的依據,必須嚴格執行,任何部門和個人都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
新總規提出,建立多規合一的規劃實施及管控體系,提高規劃公開的透明度,建立定期體檢評估機制,建立監督考核問責制度等多項保障規劃實施的具體舉措。在強有力的規劃實施保障下,北京城市將按照新總規設定的路徑和要求發展,未來前景可期。
“循規蹈矩”,房地產市場在新規劃指引下調整發展
在新規劃引領和管控下,北京城市發展將開啟新的篇章,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實現更有水平、更有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房地產將逐漸剝離與經濟發展的緊密關系,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基本住房需求,提高居住品質,服務城市整體建設和發展,走上與城市發展相匹配的道路。
在新的路徑下,房地產市場的供需特點和運行規則又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1、新規劃指引下,房地產市場供給迎來重要變革
? 擴大居住用地與住房供應,未來5年新供應住房150萬套
新總規明確提出,未來5年新供應各類住房150萬套以上。供應量如此之大,從哪來?北京有這么多住宅用地供應嗎?
首先從土地用途來看,真正稀缺的一直是住宅用地,生產用地不缺。調整用地結構,通過壓縮生產空間規模,疏解不符合城市戰略定位的產業,壓縮工業、倉儲等用地比重。
適度提高居住及其配套用地比重,到2020年城鄉居住用地占城鄉建設用地比重由現狀36%提高到37%以上,到2035年提高到39%—40%。推進各類棚戶區改造,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也能增加住宅供給。
然后從土地來源看,用來建設城鎮住宅的國有建設用地稀缺,集體建設用地不缺。
新總規提到“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
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已經取得明顯成效,2018年共有20多個集體土地建設公租房項目獲批。
2018年12月26日,大興瀛海公告3宗集體土地使用權出讓,用來建設“共有產權房”,實現了集體土地建設住宅再度創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使得長期困擾土地市場的收儲困難、土地供應稀缺、地價高等問題將從根源上得到解決,來實現住宅土地大規模供應不是夢。
? 住房供給側改革穩步推進,供應結構不斷調整優化
新總規提出建立包括商品住房、共有產權住房、棚改安置房、租賃住房等多種類型,一二三級市場聯動的住房供應體系。
計劃新供應住宅中租賃住房、保障住房、共有產權房、中小套型商品住房占總供應量的85.3%,未來新供應住房以滿足首套購買和租賃為主,解決人民群眾最基本居住需求。
截止到2018年底,土地市場上已累計供應共有產權房土地35宗(發布公告),規劃共有產權房建筑面積592萬㎡,占全部住宅供應量的35.4%。
從住房供給來看,已有27個項目共有產權房項目入市累計供應共有產權房2.65萬套。
此外今年公告43宗商品住宅用地,規劃商品住宅建筑面積402.7萬㎡,其中32宗土地執行90/70政策,可見中小套型商品住宅供應也已按規劃實行。
據北京市發改委介紹, 2018年前9個月,北京已有20個集體土地建租賃房的項目獲批,總建筑規模約為158.6萬平方米,可見租賃住宅供應也已在路上。
另據北京市住建委發布信息,今年已提前完成全年5萬套的保障住房供應。
縱觀2018年北京住房供給情況,住宅供應結構已發生明顯改變,正在朝著規劃要求穩步推進。
? 不同區域住宅供給量及產品特點呈現明顯的差異
四環內除中央政務區之外規模不大,又是北京開發較早的區域,同時限制各類用地調整為商品住宅,未來住房供應以棚改和租賃住宅為主,新增供應集中在豐臺區境內,因核心區位、優質資源集中,產品仍以豪宅為主。
四環之外的中心城區是北京開發最早、區域最成熟、功能產業最集中的區域,也是住宅短缺、職住失衡最嚴重的區域,是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主要地區。未來將適度增加住宅供應,住宅來源非常復雜,企業自有工業用地建設共有產權房、新建商品住宅、存量商辦轉型租賃型公寓、棚改安置、集體土地建設共有產權房和公租房等,將呈現多元化特征。
新城近十年發展迅速,但遠未成熟,仍有無限發展潛力,同時又承擔中心人口疏解和本地城鎮化雙重任務,是未來住宅供應主力區域,產品以商品住宅為主。
新總規提到要構建高精尖產業結構,重點建設三城一區,要促進職住平衡,面向產業園區人才的住宅將加大供應,類型以公租房為主,共有產權房為輔。
2、房地產市場需求隨著人口等因素變動,也將發生變遷
? 人口規模長期穩定,住宅需求不斷上漲的歷史將被終結。
新總規再次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也就意味著未來住房需求是基本生活居住需求和追求美好生活、改善居住條件的需求,投資需求將繼續被擠壓。
從這一定位出發,限購政策短期內不會取消,或持續到抑制投資的替代政策來臨,如房產稅征收。
新總規還提到,北京市常住人口規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萬人以內,2020年以后長期穩定在這一水平。
通過疏解非首都功能,實現人隨功能走、人隨產業走,同時增加北京市基本生活成本,提高準入門檻,在兩種舉措下,北京人口控制目標不難實現。
這就意味著因投資需求旺盛、新增人口不斷涌入而導致的住房需求膨脹、成交及租賃交易量一路上漲的歷史已不會再現。
? 有房人群面臨居住需求升級,改善需求呈上升趨勢
從早期的福利分房到住宅商品化,北京住房市場發展已有多年,一大批戶籍人員及外來人員通過艱苦奮斗,實現在北京安居樂業的理想。隨著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他們對居住品質的需求越來越高。
同時,由單身、結婚到生子、二胎、三代同堂等家庭庭結構的變化也導致改善需求的增長。改善需求在新房商品住宅(不含自住房、共有產權房)戶型功能、面積上表現尤為明顯。
數據來源:北京房地產供需動態監測研究系統(RDPS)yyt.bjfang.com
? 剛性住房需求仍持續旺盛,租賃需求層次更加豐富
北京房價一直居高不下,收入增加速度趕不上房價上漲速度,造成買不起房的大有人在,都需要通過租賃來解決住房需求。同時,隨著社會發展,生活方式轉換,傳統觀念改變,中國的大家庭正逐漸分裂為小家庭。
任志強在講話中也提到,“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家庭會分裂,小家庭將成為主流。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在延長,老年人將長期擁有自己的房子,這種情況會持續好幾十年”。以此觀察,在未來很長時間,北京剛性住房需求(無房居住)還很強烈。
北京未來要構建高精尖的產業結構,要著重發展科技、金融、文化創意等服務業以及集成電路、新能源等高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產業結構決定未來引入的都是高科技人才,他們受過良好的教育,收入水平也不低,對租賃住宅的品質要求也較高。
新總規還提到,“研究擴大租賃住房賦權”,產權住房與租賃住宅享受權益差距一旦縮小,更多的人特別是有子女的年輕家庭則可能放棄購房,通過租賃住宅來提升整體生活品質。這種看重配套完善的年輕家庭租賃需求可能呈上升趨勢。
? 居住人口步入老齡化,養老居住需求將迎來較快增長
根據北京市人口統計數字,2012年至2017年,北京市60歲以上戶籍老齡人口比例由20.5%上升到24.7%,提高了4.2個百分點,占戶籍人口約四分之一。隨著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北京市人口平均壽命不斷延長,老年人口總量還將繼續不斷增長。人口老齡化,養老居住需求不斷增長。
數據來源:北京房地產供需動態監測研究系統(RDPS)yyt.bjfang.com
根據新總規設定的養老服務發展目標,未來居家養老將成為主要的養老方式,居家養老需求,首先體現在住宅建筑的適老性設計,如實現無障礙設計、引入急救系統等。其次體現在社區環境,能夠為老年人提供安全的、環境優美的室外活動空間。
再其次則是社區配套設施上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公共服務、基礎醫療服務、文化娛樂活動服務。未來住宅小區的開發建設要充分考慮養老居住需求。
同時,鼓勵機構養老,養老地產發展迎來機遇。
? 區域均衡發展,價值趨于均等,住宅需求地理特征呈現全面開花
新總規強調,加強統籌協調,實現城市整體功能優化。在市域范圍內實現主副結合發展、內外聯動發展、南北均衡發展、山區和平原地區互補發展。
中心城區功能產業不斷疏解,人口逐漸減少,同時加大住宅供給,住宅供需關系將得到緩解。
新城將承接中心城區適宜功能,建設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產業發展滯后的局面將扭轉,就業崗位也將得以增加。
同時優質教育、醫療等配套資源的引入,也使得生活越來越便利,品質越來越高,與中心城區的居住價值差距將越來越小。
未來北京將實現區域均衡發展,每個區域均有充裕的就業崗位、優質的生活條件,區域住宅價值趨于均等。廣大民眾在工作單位附近選擇居住地點,也可根據居住地點選擇就業崗位,居住呈現遍地開花的地理特征。
? 交通便利地區特別是地鐵沿線區域仍是住房需求首選
雖然城市趨于均衡發展,區域價值逐漸均等,職住趨于平衡,但在工作與日常生活中,與外界的聯接及交往仍不斷加強。因而交通便利地區特別是地鐵線沿線地區仍是住房需求的首選。
城市軌道交通作為快速、高效、準時的新時代交通工具,其建設會顯著提高沿線交通的便利程度,影響公眾出行的時間距離、出行成本及出行意愿。
同時因為地鐵帶來的客流量,地鐵站也是商業配套集中分布的地方。所以民眾更愿意選擇在軌道交通周邊居住,生活和娛樂。
后記:
在新規劃引領下,北京城市逐漸落實四個中心的戰略定位,立足京津冀協同發展,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硬約束,科學配置資源要素,提升服務保障能力,優化城市功能和空間布局,解決大城市病,建成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
在這個過程中,房地產的角色定位和作用也要發生轉變,由拉動經濟上漲、推動城市發展,回歸規劃實施的工具和手段,滿足人民群眾基本居住需求,提高居住品質,服務城市整體建設和發展目標。
同時,在新規劃全面引領和管控下,城市各方面發展調整,如疏解非首都功能,城市功能優化提升,空間布局調整,建設用地和人口規模雙控等,都對房地產市場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產生重要影響,既而導致市場發生明顯變化。
新周期房地產市場發展已迥異于過去,發展主線及具體表現都在不斷的調整變化,作為房地產從業人士應該用全新的發展的眼光去審視、感知市場多方面的變化,從而進一步把握行業可持續發展的走向。
年報發布與索取:
-
年報完整版PDF版下載,已發布于天朗房研網產品易研通用戶端、天朗房網www.bjfang.com
-
重點章節將發布于天朗微信客戶端、天朗房研網bjfangv、天朗觀房勢bjfangv1
-
轉發本文到朋友圈,截圖回復小編微信或QQ(同號)754282279,有機會第一時間獲贈年報PDF版或印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