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限房價住宅地塊流拍!是意外?是必然?

昨日日(2月17日)下午15時,密云限房價住宅地塊因無企業遞交報價,被國土委重新收入土地資料庫,至此該地塊宣告流拍。
筆者得到此消息時,先是一驚,有點意外,而后仔細琢磨,貌似也有緣由。
先看地塊信息:
出讓細則:
1、該項目需由競得人無償還建回遷房57套,住宅建筑面積5684.19平方米,地上車庫建筑面積約286.71平方米,建筑面積、標準最終以規劃部門批準的規劃設計方案為準。
2、宗地不配建保障房,商品住房部分需執行90/70政策,商品住房均價≤21215元/㎡,最高單價≤22276元/㎡;
3、競價程序:設定地價上限,達上限轉為現場競報企業自持商品住房面積比例,達預設比例后轉入高標準商品住宅建設方案投報程序。
簡單分析幾點:
可售住宅規模小(89套可售房子),成本高
地塊為二類居住用地,雖然無商服用地裹挾,但是,細則明確要求“競得人無償還建回遷房57套,住宅建筑面積5684.19平方米”。按此計算,約1.36萬平規模,減去回遷面積,實際剩余商品住宅面積約7973平米。
如果按照全部建設為90平米的房子,還可建89套房子可售。恐怕這個數字,是北京規模相對較小的項目。規模雖小,但整個開發和銷售流程環節不減,也就是說,對于開發商而言,成本不會減。
貨值少,利潤少
該地塊起始價8400萬元,核算起始經營樓面價14876元/平米,商品住房限制均價為21215元/㎡,成本與限價的價差僅為6500元。
若北京建安成本按4000元/㎡估算,再加上一些稅費管理費等等,該項目利潤在2000元/平米左右,可售規模約7973.81平米,總利潤約1595萬元。這個數字,對于品牌開發商來說實在是薄弱的可憐,通俗講,真不值得干啊。
筆者覺得,如果有小開發商,比如密云本土企業,倒是可以來撿個漏。可是話又說回來了,在2017年北京房地產市場嚴峻的環境下,有幾個小企業還敢在北京的土地市場渾水摸魚呢?忙著被收購可能都是一個好的出路,很可能都無暇顧及土地主戰場的情況了。
地塊條件限制,沒有做高溢價產品的可能
地塊容積率2.4,用地規模約5690㎡,可售住宅建筑規模約7973.81㎡,控制高度45米,除去90/70部分,不限戶型的商品住房面積還有2392㎡……貌似如此條件是一點想象空間都沒有啊。
此外,密云是北京的遠郊區域之一,當地市場還處于剛需和剛改為主力的市場,這樣的市場對政策環境的變化更為敏感,如果北京整體房價進入下調期,相對而言密云市場的抗跌能力明顯是較弱的。
2017年密云70年商品住宅銷售均價為21566元/㎡,現有在售的通用博園、萬科弗農小鎮等普宅項目均價在24000元/㎡左右,再對比本宗地的限制均價21215元/㎡,價格風險的把控空間可想而知了。
由此可見,流拍亦是必然。